山东东达机电给煤机有限公司
山东东达
推荐产品: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坚定不移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坚定不移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标签: 中国经济

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发展进步。

我国在倡导全球合作的同时,也将专注自身,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继续扬帆起航,行稳致远。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地缘政治冲突又接踵而至。全球化退潮加剧,世界多国通胀高企,未来之路荆棘丛生。面临多重挑战,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手段饮鸩止渴,而是从长期目标出发,引领经济破浪前行。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释放增长潜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 

**全球通胀压力加深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指出:“全球低通胀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复合型通胀风险正在显现。”世纪疫情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全球供应链管理从成本优先转变为安全优先。

疫情前,各行业主要追求成本最小化的精益供应链运作方式,但在面临外部冲击时韧性较弱。未来,这一管理模式或将得到改变,将不确定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这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加深长期通胀压力。 面对超预期的物价重压,全球多国的政策目标从促增长转变为抑通胀,主要央行政策“急转弯”,纷纷通过加息手段遏制通胀,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加息难以做到“两手抓”,在狙击通胀的同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风险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只有全球加强合作,抱团取暖,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冲击和经济衰退的问题,并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我国经济“稳中有为” 疫情以来,中国在维持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常运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

今年,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提出了7项政策要求,推动关键节点企业复工复产,以点带链促进产业链畅通,以链带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促进“双循环”良性发展。 对外贸易稳。在去年我国进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对外贸易仍稳步前进,增速保持在近五年的高位。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高效的组织动员等优势是出口维持强劲的重要原因。外资外贸作为上海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走出了反弹修复态势。当前,进出口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保稳提质还面临不少压力。随着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外贸保稳提质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物价指数稳。稳物价不仅是民生保障的需要,也是下半年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的主要着力点。我国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物价指数是同人民息息相关的指标,物价稳则经济稳、社会稳。

上半年,我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尽管我国也面临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但稳定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的上涨速度。在疫情考验下,社会整体的协调能力和效率明显增强,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具有坚实基础。我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保障物品供应,有积极的政策措施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攀升,下半年通胀增速依然可控。但值得关注的是,消费恢复缓慢是通胀压力不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仍应采取措施释放消费潜力。此外,在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相对于美元大幅贬值时,我国外汇市场韧性较强,人民币汇率表现相对稳健。 货币政策稳。

相较于发达经济体,我国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审慎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并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兼顾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即使在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也没有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稳定跨境资金流动趋势。在对内稳增长稳就业方面,财政政策也比货币政策更应积极有为,更加注重微观层面的调控。从长远方面考虑,我国仍有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应对可能的世界经济衰退风险。 经济增长稳。

今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行压力陡然加大。党中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动原定政策靠前发力,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但是,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国内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问题叠加,稳住经济大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目前我国仍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过渡期,通过降风险、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可进一步激发和释放结构红利和改革红利,提高我国长期潜在生产力。 在波谲云诡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仍沉着稳定,保持战略定力,从长期目标入手,解决短期发展矛盾。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完整的工业体系、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决心,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综合有效施策,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释放出巨大增长潜力。

 **同舟共济 面向未来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结果,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如何消解反全球化逆风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重大命题。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6月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要坚持开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现,汇聚世界经济增长合力。 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应坚持自由、公平贸易,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合作,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壮大,多元化的国际秩序会逐渐建立,中西方会在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世界中形成新的合作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动荡形势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有限,而从长期看,决定中国发展的因素仍在国内,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依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劳动年龄人口已过顶峰,资本产出效率趋弱,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形势下,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机制来促进消费和鼓励创新是当务之急。

 第一,在保持强大供应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消费政策提升消费意愿。与美国从需求端发力、直接向民众发放补贴不同,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施行“六稳”“六保”,尤其是“保市场主体”,从供给端为经济注入内生动力,国内供应链总体保持平稳运转。而从需求端看,我国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尤其消费恢复更为缓慢。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场景受限是制约现阶段消费恢复的重要因素。我国市场广阔,消费规模较大,下半年仍要多方发力,巩固传统消费,提升新型消费,为经济稳定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二,面对输入型通胀的影响,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消化上升的成本,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鼓励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可转变当前我国商品出口低附加值的状况,从而向产业链更高端的环节升级。在此期间,相关企业成本或有所上升,但更重要的影响是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分工中的技术含量和议价能力,对于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创新方向除了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外,也可以围绕现有产业链寻求更安全、更高效的技术。此外,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趋势进行市场化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并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实现高水平的正向循环和供需平衡。 

第三,面对逆全球化的效率损失,要积极加入更多高水平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为企业降成本。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战略及国际贸易竞争,我国可做好产业梯度转移工作,利用好中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调整产业分布格局,并以此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推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第四,我国需要进一步改善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适时且深层的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是提升潜在增长率的有效手段。要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新环境,同时也要注意知识产权带来的反垄断问题,避免形成不必要的壁垒阻碍后来者创新。制度建立和改革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实现可持续创新。 

第五,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我们的历史文化及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都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初始条件不同造成选择路径也会不同。我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演变和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中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突破。坚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策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发展进步。我国在倡导全球合作的同时,也将专注自身,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继续扬帆起航,行稳致远。

上一篇:产业强劲立潮头|岳阳铁水储备项目:打造湖南煤炭供应保障体系的重要载体
下一篇:7月中国出口煤炭23万吨 同比增长171.6%